目的:融合计算机视觉和临床结构化数据,探讨多模态模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转诊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收集眼底照片及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指南相关标准,将患者分为 DR 无需转诊组和需转诊组。以 EfficientNetV2S作为后骨框架进行迁移学习,构建计算机视觉模型 α ;并融合计算机视觉模型 α 的输出以及患者临床结构化数据,使用 H2O 的 AutoML 平台,建立多模态模型 β,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 DR 转诊。结果:视觉分类模型 α 在内部验证集中,准确度为 0.918,敏感度为 1.000,特异度为 0.891,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946;在外部测试集中,准确度为 0.879,敏感度为 1.000,特异度为 0.831,AUC 为 0.918。基于 XGBoost 算法的多模态模型 β 在内部验证集准确度为 0.965,特异度为 0.953,敏感度为 1.000,AUC 为 0.977;在外部测试集中,其准确度为 0.985,特异度为 0.986,敏感度为 0.983,AUC 为 0.984。SHAP 特征可视化结果,可以观察到基于XGBoost 算法的最佳模型中,排名靠前的变量在二分类结局患者中的分布。其中,空腹血糖、胰岛素、谷草转氨酶、收缩压及三酰甘油与 DR 转诊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与 DR 转诊呈负相关。结论:相比单模态模型,基于计算机视觉和结构化数据的多模态融合模型判断 DR 患者转诊的准确性显著提高。
目的:在信创政策背景和技术要求下建设医院自助服务系统,在技术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便民自助服务。方法:梳理自助服务系统构成要素,按信创标准进行选型,对自助服务系统中前端主机、周边外设等硬件进行适配,前端软件基于信创操作系统进行原生开发,后端服务器、数据库进行适配和迁移,实现自助服务系统所有环节的国产化替代。结果:信创自助服务系统上线后,总体运行平稳,既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自助服务业务,又提高了自主可控性,保障了数据安全。结论:信创大环境下,医院自助服务系统相关产业链与技术体系已较为成熟,能够在全国产化技术架构下提供稳定的功能服务,可作为信创适配的切入点之一。同时,医院与政府、产业需要共同努力、积极作为,支持推动信创生态发展,提高医疗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性。
目的:设计一种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用于社区血液透析中心的管理,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构建临床辅助支持系统,该系统具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预警、远程指导等技术特点。采用系统可用性问卷(PSSUQ)评价该系统的可用性及满意度,并比较实施该系统前后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敏感质量指标。结果:在系统的评价中,PSSUQ 单项题目平均得分及 99% 置信区间均低于平均数 3.5 分的分界点,单项题目平均得分和 4 个维度得分均低于 PSSUQ 最佳基准;实施后患者血液透析敏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及满意度,能够显著提升患者透析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优化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流程,提高标本送检质量和效率,规范医护人员的工作行为,满足三级医院评审等要求。方法:采用移动护理系统模式,利用移动 PDA 设备和热敏纸打印机,实现标本信息的电子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管理。结果: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流程优化后,实现了标本信息的自动收集和处理,缩减了信息核对时间,减少了标本漏送、滞留等问题,降低了送检出错率。结论:标本信息电子化可以使医院病理标本送检流程规范、高效,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辅助中医药教育和临床遣方用药,促进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方法: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分析中医药领域现有挖掘平台和用户潜在需求,然后对《中医古方数据集》中的10 990 首方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方剂相似度匹配,搭建中医古方知识挖掘交互式平台。结果:以知识学习、临床科研为用户核心需求导向,实现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常用药物聚类、高频药对挖掘和相似方剂推荐等中医古方知识服务功能的探索。结论:中医古方知识挖掘平台功能较为完备、挖掘结果较为准确,可有效满足用户获取领域知识的需求。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医院数据的开放和共享需求日益增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只有保障数据安全才能更好地促进医疗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在等级保护对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进行优化改造,设计了一种基于国密算法 SM2、 SM3 和 SM4 混合型加密方式,采用 SM4 算法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并使用 SM2 算法对 SM4 的密钥进行加密存储,同时用 SM3 算法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校验。通过集成平台总线服务实现对互联网医院患者数据加解密的具体场景,以保障医院信息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安全。
目的:探究虚拟仿真教学在中医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中医药实训平台为依托,选取我校参与临床技能实训课程和药学GMP实训课程的各 12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专业随机分为 4 组,即中医实验组、中医对照组、药学实验组和药学对照组各 60 人。实验组的学生教学模式为虚拟仿真 + 实训教学,对照组的学生教学模式为传统实训教学。结果:中医实验组考核通过率为 91.67%,对照组为 75.00%;药学实验组为 96.67%,对照组为 73.33%。实验组学生在技术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思维建立以及自主学习热情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将虚拟仿真教学融入中医药实训课程中,可有效提升实训教学效果和技能考核通过率,增加中医药实训教学课程的延展性和前瞻性,也为建立综合一体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目的:建立医院 API 接口资产台账,实现 API 接口的统一集中管理,并对 API 接口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接口安全风险并整改,提升医院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方法:以某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例,通过人工和系统识别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医院 API 接口,建立台账,利用 API 接口监测设备对网络流量实时监测,识别安全风险并整改、加固。结果:实现了全院 API 接口的集中统一管理,提升了医院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保障医疗数据在信息系统间的安全共享和流通。结论:对 API 接口进行安全监测,有助于发现医疗机构应用系统安全风险,提升医疗机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医疗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