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 全选
    |
    专题策划
  • 赵丹丹 何萍 夏寒 李晓洁 徐博 张怡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区域大规模、多模态人群队列建设的框架体系,为建设更规范、更高水平的大规模、多模态人群队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大型人群队列建设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建设过程中的挑战进行系统性梳理,提出适用于我国队列建设的框架体系。结果:该框架体系深入梳理了人群队列建设规范化路径和需遵循的标准规范体系,提出了贯穿人群队列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能力支撑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人群队列特征融合,为构建更规范、更高水平的人群队列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结论: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队列建设框架体系,以期完善我国人群队列的建设与运转,推动相关学科研究。
  • 李晓洁 何萍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7-1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数智融合下的临床研究数字孪生能力模型,推动临床研究全流程要素数字化、虚拟化以及可视化,深化医疗、医药领域的数字孪生服务管理能力。方法:系统梳理医疗领域数字孪生发展现状,基于临床研究实际发展需求,顶层设计临床研究数字孪生演进路径,并通过试点应用,验证所提出模型和技术路线可行性。结果:构建数智融合下的临床研究数字孪生能力模型,明确临床研究数字孪生的概念范畴、阶梯目标以及由各阶段目标串联形成的演进路径,助力打造孪生视角下临床研究新模式、新标准和新生态。结论:通过构建临床研究数字孪生能力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医院明确临床研究数字孪生建设路径,避免脱离临床研究实际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确保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统一。
  • 钟臻 李晓洁 何萍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12-16、28. https://doi.org/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探索推动中医医疗模式创新与变革,满足患者中医医疗舒适化、数字化和智慧化需求。方法:基于中医辨证诊断和预防保健理念,运用大数据、物联网、5G等数字化技术,借助中医数据采集智能移动终端平台,构建“创新型中医医疗场景”,实现线上中医辨证诊治、中医诊断分型、“一站式”中医出入院准备、中医健康管理及中医云客服,打造智慧中医服务新模式。结果:相较于更依赖检验检查的西医诊疗,融合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的创新型中医医疗,在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个性化服务,借助物联网开展远程会诊、定期随访等远程医疗服务,实现患者就医全流程管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结论:通过算法、算力和中医医疗应用场景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中医医疗服务行业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中医医疗模式的革新与进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 侯佳音 徐博 何萍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1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设基于 AI 的诊前预问诊系统,有效利用患者的诊前等待时间,模拟医生问诊过程,提前接诊收集患者病史,自动生成结构化病历文书,为患者提供智能便捷的就医服务,为医生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工作方式。方法:融合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自动生成的病历进行深度分析,实现精准病情分析与智能化医疗服务。引入语音、图像等多种输入方式,丰富预问诊的信息采集手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医生的病历书写时间缩短了 34.44%,提高了门诊医生工作效率。结论:基于 AI 的诊前预问诊系统的建设成果,丰富了医疗服务的内涵,为构建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落地的应用场景及基础。
  • 滕晓燕 何萍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2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中医骨科专病智慧分诊导医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和传统中医的融合,推动中医骨科不断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迈进。方法:构建了一种能够综合考虑骨科患者及医生信息的混合过滤推荐模型,采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监督学习算法等,对骨科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历信息和医生的专业背景、临床经验等进行分析后,得出最佳匹配结果。结果:通过医患匹配的混合过滤推荐模型以及监督学习算法和医疗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中医骨科医生和患者进行最佳匹配,从而提高就诊效率和医疗质量。结论:采用医患匹配的混合过滤推荐模型,可以优化中医医疗资源、改善骨科患者就诊体验、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 新技术应用
  • 赵雅丽 金雪梅 肖海祥 王莹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融合计算机视觉和临床结构化数据,探讨多模态模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转诊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收集眼底照片及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指南相关标准,将患者分为 DR 无需转诊组和需转诊组。以 EfficientNetV2S作为后骨框架进行迁移学习,构建计算机视觉模型 α ;并融合计算机视觉模型 α 的输出以及患者临床结构化数据,使用 H2O 的 AutoML 平台,建立多模态模型 β,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 DR 转诊。结果:视觉分类模型 α 在内部验证集中,准确度为 0.918,敏感度为 1.000,特异度为 0.891,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946;在外部测试集中,准确度为 0.879,敏感度为 1.000,特异度为 0.831,AUC 为 0.918。基于 XGBoost 算法的多模态模型 β 在内部验证集准确度为 0.965,特异度为 0.953,敏感度为 1.000,AUC 为 0.977;在外部测试集中,其准确度为 0.985,特异度为 0.986,敏感度为 0.983,AUC 为 0.984。SHAP 特征可视化结果,可以观察到基于XGBoost 算法的最佳模型中,排名靠前的变量在二分类结局患者中的分布。其中,空腹血糖、胰岛素、谷草转氨酶、收缩压及三酰甘油与 DR 转诊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与 DR 转诊呈负相关。结论:相比单模态模型,基于计算机视觉和结构化数据的多模态融合模型判断 DR 患者转诊的准确性显著提高。

  • 智慧医院建设与实践
  • 侯鹏 肖永平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36-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病案复印效率、质量与安全性。方法:通过需求分析,综合运用数字水印打印防伪、动态二维码等技术,设计开发病案复印全流程管理系统,包括复印登记、自助缴费、打印防伪病案、查询统计、防伪鉴别等功能模块。结果:系统运行后,复印病案者登记时间、缴费时间及调阅、打印病案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1)。结论:病案复印全流程管理系统可提高病案复印效率,防止病历被非法复制与篡改,提升病案管理水平。
  • 谢君 陈汉云 袁璐 张梦娇 王增 石锐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41-4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信创政策背景和技术要求下建设医院自助服务系统,在技术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便民自助服务。方法:梳理自助服务系统构成要素,按信创标准进行选型,对自助服务系统中前端主机、周边外设等硬件进行适配,前端软件基于信创操作系统进行原生开发,后端服务器、数据库进行适配和迁移,实现自助服务系统所有环节的国产化替代。结果:信创自助服务系统上线后,总体运行平稳,既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自助服务业务,又提高了自主可控性,保障了数据安全。结论:信创大环境下,医院自助服务系统相关产业链与技术体系已较为成熟,能够在全国产化技术架构下提供稳定的功能服务,可作为信创适配的切入点之一。同时,医院与政府、产业需要共同努力、积极作为,支持推动信创生态发展,提高医疗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性。

  • 徐骏 吉小静 牟洪宾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46-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设计一种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用于社区血液透析中心的管理,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构建临床辅助支持系统,该系统具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预警、远程指导等技术特点。采用系统可用性问卷(PSSUQ)评价该系统的可用性及满意度,并比较实施该系统前后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敏感质量指标。结果:在系统的评价中,PSSUQ 单项题目平均得分及 99% 置信区间均低于平均数 3.5 分的分界点,单项题目平均得分和 4 个维度得分均低于 PSSUQ 最佳基准;实施后患者血液透析敏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及满意度,能够显著提升患者透析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苏义武 张平 吴玲玲 陈宏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53-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优化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流程,提高标本送检质量和效率,规范医护人员的工作行为,满足三级医院评审等要求。方法:采用移动护理系统模式,利用移动 PDA 设备和热敏纸打印机,实现标本信息的电子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管理。结果: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流程优化后,实现了标本信息的自动收集和处理,缩减了信息核对时间,减少了标本漏送、滞留等问题,降低了送检出错率。结论:标本信息电子化可以使医院病理标本送检流程规范、高效,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杨姣 高晓娟 鲁峥 李萌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5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临床用血医疗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和监控。方法:与医院HIS、LIS 及南京市血液中心平台系统建立无缝对接,实时准确采集和监管各节点数据。结果:保障血液质量安全和科学合理用血,规范输血诊疗行为,提高输血诊疗活动的安全性。结论: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用血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输血准确率,保障医院可持续安全健康发展。
  • 李慧博 赵鼎婕 邬贻萍 李永春 王秀彬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6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室质控工作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如何提升科室质控内涵和工作效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概述了科室质控工作的现状、背景与问题,介绍了科室整合型质控平台构建的实践做法、主要功能和收获,并结合自身探索提出了进一步思考与建议。
  • 张进 王明举 吴伟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7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医联体内部提升患者双向转诊比例、转诊质量、转诊效率的措施。方法:建设自动转诊平台,设置统一转诊规则,系统自动分析待转诊患者。结果:自动转诊平台的设计和应用,切实提高了医联体内部患者转诊的比例,提升了转诊的质量和效率。结论:建设自动转诊平台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之一。
  • 智能医学与数字诊疗
  • 张亚莹 单广震 朱来敏 周哲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75-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甲状腺结节,传统影像学诊断通常基于医生肉眼观察影像图像,结果判读受观察者主观影响,且无法识别图像中隐藏的深层信息。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技术,通过高通量的特征提取算法将普通影像图像转变为定量数据特征,从而反映病变潜在的生理及病理学特征。人工智能(AI)的加入,使影像组学成为临床应用研究的热点,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可为甲状腺结节术前决策提供重要信息。该文综述了超声、CT、MRI 以及 PET/CT 多领域影像组学结合 AI 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数据管理与利用
  • 杨惠雯 刘旸 郭凤英 王若佳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81-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辅助中医药教育和临床遣方用药,促进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方法: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分析中医药领域现有挖掘平台和用户潜在需求,然后对《中医古方数据集》中的10 990 首方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方剂相似度匹配,搭建中医古方知识挖掘交互式平台。结果:以知识学习、临床科研为用户核心需求导向,实现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常用药物聚类、高频药对挖掘和相似方剂推荐等中医古方知识服务功能的探索。结论:中医古方知识挖掘平台功能较为完备、挖掘结果较为准确,可有效满足用户获取领域知识的需求。

  • 韩春彦 王艳茹 徐辉辉 位兰玲 王淑娟 邢卿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88-96、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AI 在急诊领域中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核心集中有关 AI 在急诊领域应用的文献,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获得 1 685 篇文献,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从 2018 年开始急剧上升。发文量和中心性排名最高的国家均为美国(692 篇,0.44),我国(214 篇)发文量排名第二。发文量和中心性排名最高的机构是哈佛大学。AI 在急诊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急诊入院率预测、疾病诊断及预测模型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辅助分诊、资源配置与优化等方面。仿真优化是未来 AI 在急诊领域的研究趋势。结论:人工智能在急诊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未来研究应以此为基础致力于现存问题的解决和新技术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急诊领域的应用。
  • 鲍婧 林炜峰 王学理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医院数据的开放和共享需求日益增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只有保障数据安全才能更好地促进医疗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在等级保护对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进行优化改造,设计了一种基于国密算法 SM2 SM3 SM4 混合型加密方式,采用 SM4 算法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并使用 SM2 算法对 SM4 的密钥进行加密存储,同时用 SM3 算法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校验。通过集成平台总线服务实现对互联网医院患者数据加解密的具体场景,以保障医院信息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安全。

  • 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安全
  • 陈拥军 周晓敏 陈微 陈泓伶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102-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加强医院服务器漏洞全生命周期管理,防止黑客实施攻击。方法:基于医院现有网络架构,将漏洞屏蔽系统以旁路方式接入医院核心交换机,配置屏蔽策略,阻止漏洞扫描和利用行为,实现对漏洞的闭环管理。结果:服务器存在的中高危漏洞被屏蔽,外部探测获取不到中高危漏洞信息,极大提高了服务器的安全性。结论:基于旁路接入的医院漏洞屏蔽系统部署简单,实现方便,可为医院服务器管理提供参考。
  • 李金刚 衡反修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106-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攻防实战演练检验医院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防护能力,对原有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进行测试,形成优化方案,提升医院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和安全管理团队的实战对抗能力。方法:攻击团队和防守团队在约定时间和医院生产环境内进行无破坏性入侵对抗,攻击手段不限、攻击路径不限,模拟真实网络攻击事件。结果:第一年攻防实战后的经验总结和网络安全专项建设,促进了医院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优化提升,帮助医院在第二年攻防实战中顺利取得防守胜利。结论:攻防实战可以提升医院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帮助医院挖掘隐匿隐患,锻炼安全管理团队的实战能力,有效促进医院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防护能力优化。
  • 徐世一 祝星宇 孟永海 王思远 赵楠 邸金霖 牟景龙 翟春梅 阎雪莹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110-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虚拟仿真教学在中医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中医药实训平台为依托,选取我校参与临床技能实训课程和药学GMP实训课程的各 12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专业随机分为 4 组,即中医实验组、中医对照组、药学实验组和药学对照组各 60 人。实验组的学生教学模式为虚拟仿真 + 实训教学,对照组的学生教学模式为传统实训教学。结果:中医实验组考核通过率为 91.67%,对照组为 75.00%;药学实验组为 96.67%,对照组为 73.33%。实验组学生在技术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思维建立以及自主学习热情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将虚拟仿真教学融入中医药实训课程中,可有效提升实训教学效果和技能考核通过率,增加中医药实训教学课程的延展性和前瞻性,也为建立综合一体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 孙保峰 葛晓伟 杨扬 李郁鸿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7): 115-`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571.2024.07.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医院 API 接口资产台账,实现 API 接口的统一集中管理,并对 API 接口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接口安全风险并整改,提升医院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方法:以某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例,通过人工和系统识别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医院 API 接口,建立台账,利用 API 接口监测设备对网络流量实时监测,识别安全风险并整改、加固。结果:实现了全院 API 接口的集中统一管理,提升了医院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保障医疗数据在信息系统间的安全共享和流通。结论:对 API 接口进行安全监测,有助于发现医疗机构应用系统安全风险,提升医疗机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医疗数据安全。